找到相关内容637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

    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   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中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并书   金紫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柳公权篆额   圭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释迦如来二十九代法孙也。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六波罗密、四无量、三心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3865927.html
  • 住在佛法 自然安详——法增比丘揭开禅修疑团

    法,那是无常的。我们修行就是要出世间,我们追求证悟涅_要有一定的法则去修,根据佛陀教导,是了解四圣谛八正道,然后通过三转十二行相来把它透彻了解,还要了解十二缘起的法则。这样才能把无明初步地消除。  在...

    法增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183873081.html
  • 什么是八正道?什么是十二因缘?

    ,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 什么是八正道?什么是十二因缘? 八正道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2、正...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0376463.html
  • 通贯大小 熔铸古今

    佛教同样是符合且必须符合四圣谛的,那些借口四圣谛是小乘法而不加遵循者,要么出于无知,要么别有用心,真正佛子,决不如是。   四圣谛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同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则相互贯通,“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础,而四圣谛则是缘起思想的具体形态”。宇宙人生的实相在于缘起,一切诸法皆属因缘聚合、相待而有,因而迁流不已,无有自体,是故无常、无我,了...

    徐文明

    |星云|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205071182.html
  • 智慧的种类

    来说空性,是在物质当体证悟它的空性,观察到它的空性,这些才是真实佛教所说的智慧。   平时把缘起法、十二缘起、般若,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如果没有用上观照般若的功夫,都是“说时数宝”,还是别人的。中国的...佛教徒是经过这样的闻、思、修过程呢?   希望大家在学佛过程里头,要贯通八正道、十二缘起、《般若心经》、《金刚经》这些大乘经论。融贯了以后,不要忽略八正道,惟有八正道才是解脱生死的不二法门,惟有六度的...

    心定和尚开示

    |心定|智慧|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0/07514118672.html
  • 生命之起源

    有生的生命起源,也是就一期业报上讲。这最初受生的心识,就是业识;这业识,以唯识学来讲,就是阿赖耶识,这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例如十二缘起中无明行识的识,就是一期生命的起源;唯识学就是专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应开始于死了以后的中有。但常途说十二缘起,都说无明与行是属过去,识是现生投胎的最初,一期生命的开始若是中有,则与此不相合;而且也不是整个的中有入胎;要说中有完全附属于后一条生命,很讲不通。若把它附属...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35939573.html
  • 通贯大小 熔铸古今(评星云大师著作)

    法印也是建立在四圣谛基础之上的。大乗佛教同样是符合且必须符合四圣谛的,那些借口四圣谛是小乘法而不加遵循者,要么出于无知,要么别有用心,真正佛子,决不如是。  四圣谛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同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则相互贯通,“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础,而四圣谛则是缘起思想的具体形态”。宇宙人生的实相在于缘起,一切诸法皆属因缘聚合、相待而有,因而迁流...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2042567.html
  • 佛教哲学问答题

    “一切皆苦”,八苦说.是四谛中最关键的一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2.因谛或称集谛(苦的原因): 探求苦的原因,根源,就是集谛的内容.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 3.灭谛(说苦的消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73243753.html
  • 《清净道论》简介

    研究上座部这个特殊思想上有很大的帮助。第十五说处界品,是解释十二处与十八界的。第十六说根谛品,主要是解释二十二根与四谛。第十七说慧地品,也是研究本论最难一品,用缘起缘生的意义来发挥原始佛教的世界观与生命论。以十二缘起支为中心,用二十四种缘来说明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本品主要论点有:缘起的语义,各缘起支的解释,二十四缘的解释,异熟识的转起及结生的活动,三界诸趣的业与结生,结生识与诸色法的关系,名与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3447202.html
  • 佛法的价值观(一)──活在当下:《阿难说经》

    于是苦的情绪感受就产生了。假如对这苦的情绪(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就在这里打住,让情绪就只是情绪,不要让 “不喜欢”塞车,“希望”别人多让我的“爱染”发展出来,那么“十二缘起”的钩链,便能在此打断,往下的“取”、“有”、“生”(烦恼、造业的“生”)也就不会再生起了。假如正念不足,“十二缘起”的钩链,一但闯过了“受”的阶段,往后的发展,恐怕就要如山洪爆发一般,一发就难以止息了(参考《菩提树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72153548.html